許多家長花費不少時間和金錢送孩子去補習社,希望孩子能因此提升學業成績,甚至達到跳級、考高分的目標。不過,現實情況往往未必如此理想。有些學生補習幾年,成績卻始終原地踏步,這讓不少家長產生質疑:補習社到底有沒有用?
事實上,補習的效益並非一蹴可及,也不可能「只要去上課就能進步」。學習成效取決於多種因素,其中最核心的是學生本身的學習態度與主動性。補習社提供的是教學資源、學習環境和解題技巧,然而,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聆聽、沒有積極參與,回家後也缺乏主動複習與練習的習慣,那麼即使一週補習好幾天,效果仍會有限。學習是一個需要時間消化與內化的過程,並不是「上課→馬上變好」的線性關係。
此外,部分補習社的教學模式偏向標準化和大班制,老師為了顧及整體進度,很難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個別弱點調整教學內容。有些學生的問題點可能是基礎觀念沒打穩,或是某些環節總是卡關,但補習社的課程架構並未完全對應到這些個人需求,導致學生在補習班只是重複聽已會的內容,卻沒有機會針對弱點進行補強。
想讓補習社真正發揮功效,建議家長和孩子要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溝通機制。首先,家長可定期與孩子討論在補習班的收穫與困難,並關心老師是否有針對個人需求給予回饋和建議。如果發現孩子長期在某一科或某個主題無法進步,不妨與老師討論,看看是否能調整學習方式,甚至考慮小班或個別輔導。